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廉政文化
领导干部的楷模――孔繁森
发布时间:2009-11-25 09:45:04

也许,岁月能改变山河,但历史将不断证明,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。崇高、忠诚和无私,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。也许,时间会冲淡记忆,但人们绝不会忘记,20世纪90年代,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,他的理想,他的信念,他的人格,他的情操,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。他,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,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。两次进藏,历时十载,在党的召唤面前,在人生的选择中,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。
    1993年4月4日,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。
    越野车载着他,向西急驶而去,车窗外,油画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过,清澈的拉萨河,奔腾的雅鲁藏布江,高耸的雪山,明镜般的湖水……孔繁森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,但此时却顾不上欣赏这高原美景。伸向远方的莽莽苍苍的路,多么像人生之路。回顾过去的路,思谋未来的路,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阿里。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,这时已在高原工作6年,按说,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,然而,他却接受一项更艰巨的任务,驱车向西,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,担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。像这样的工作调动,孔繁森经历过多少 次。每一次,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已唯一的选择。
    号称“世界屋脊”的西藏高原,高寒缺氧,气候恶劣,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。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,空气中的含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,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,民前,野蛮的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,藏族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长期处于原始状态。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阿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,当地的经济发展仍比其他地区缓慢,群众生活仍比较贫困,那里更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,自治区领导同志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,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:“我是党的干部,服从组织安排。”

    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在党的培养教育下,他参军、入党,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。1979年,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,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。他并非不知道西藏天高地远,并非不知道那里生活艰苦,并非不知道远离家乡和亲人意味着什么,但他更清楚地知道,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,这是党的召唤。1981年,孔繁森奉命调回山东,离开岗巴时,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。
    光阴似箭,1988年,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,这时,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。这一年,山东省在选进藏于部时,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,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,便准备让他带队,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,他还是那句话:“我是党的干部,服从组织安排。” 其实,孔繁森心时很清楚,家里确有不少困难;自己的身体已不如从前了,年近九旬的老母,生活已不能自理;三个孩子尚未成年,需要有人照看: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,体弱多病,自己一走,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。他不会忘记第一次进藏时家里的情景,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劳。有一次,她去刨地瓜,五岁的儿子没人照看,掉进地窖里爬不上来……孔繁森觉得对不起妻子,对不起孩子。无情未必真豪杰。为了党的事业,孔繁森把对家乡、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,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。1998年,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,分管文教、卫生和民政工作。任职期问,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、村办小学,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。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,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%提高到80%。
    进入阿里地界,孔繁森的调查研究也开始了。当天夜里,他风尘仆仆地到达措勤县委所在地。第二天上午,他不顾旅途劳累,召集县委、县政府的干部开会,听到汇报,并结合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,商讨如何发挥当地优势,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途径,随后,他又去看望和慰问驻当地的武警部队官兵。经过对沿途的实地调查,孔繁森透过这些地方贫困落后的现状,看到了当地蕴藏的巨大优势,即:丰富的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。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,全地区106个乡,他跑了98个,雪城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。风雪中,他把自己的毛衣脱给一位藏族老阿妈……孔繁森到阿里后,40多封请求调离的报告摆在了他面前,这对人才很缺的阿里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重重心事加上高山反应,使孔繁森彻夜难眠,他索性把住在近旁的地委秘书长叫了过来,没有电、两人就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聊了起来。这一夜,他们俩谈地区的工作,谈当地的优势,谈阿里的未来,谈得兴奋。电池用完了换上一节,炉火不旺了再添上几块焦炭,一直到曙光初露。4月25日,孔繁森主持召开地委、行署联席会议。他给大家布置的第一项工作就是:解放思想,转变观念,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寻找阿里发展的优势,从困难中寻找光明的前途。会后,孔繁森和地委、行署其他领导成员分头带队到基层调查研究。
   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,在高原生活,一场严重的感冒有时也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。而孔繁森恰恰一到阿里就感冒了,咳嗽不止,为了不耽误工作,他就大剂量地服药,病情重了,就一边输液,一边工作。一个多月下来,体重减轻了14公斤。由于过度劳累,他的直肠纤维瘤复发,鲜血浸透内裤。可他一直瞒着别人。等大家都入睡后,他才把内裤换下,悄悄洗干净。
   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阿里经济发展的思路在 孔繁森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。在地委、行署联.席会议上,孔繁森列举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:畜产品优势。矿产品优势、旅游优势、边贸优势、政策优势、人口少的优势。
    艰难困苦,对于弱者来说是可怕的,而对于坚强的共产党人来说,则往往是一种无声的召唤,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。
    1994年初,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,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。“立即行动起来!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抗灾,恢复生产,重建家园”。在孔繁森的带领下,地委、行署迅速组织了十多个工作组分赴各灾区。厚厚的积雪封死了道路,他们就用铁锹挖,用汽车碾。大家只有一个信念,尽快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灾区。顶风冒雪,孔繁森背着他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小药箱,走村串户,慰问受灾群众,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。
    雪越下越大,风越刮越紧。长时问的高山反应,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,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,他感到眼前阵阵发黑,身上不住地冒汗,但他还是坚持着给冻伤的牧民―一做了检查。尔后,又把解决曲仓乡受灾牧民的搬迂,转场和买牛的资金口粮、油料等问题―一研究落实,直忙到凌晨2点多钟,才躺下休息。
    夜,很深很深了。狂风仍在不停地呼啸,奔波劳累了一天的孔繁森躺在账逢里,剧烈的头疼使他怎么也睡不着。凌晨3时许,他感到。心跳加快,胸闷气短,天旋地转。有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,预感到死神正向自己逼近……对孔繁森来说,生与死早已置之度外,在赴藏前,他就请人写过“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,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”的条幅。让他放心不下的,是那远在家乡的老母亲和妻子、儿女。昏昏沉沉中,他默念着亲人的名宇……想着,想着。泪水挂满了脸颊,他强支起虚弱的身体,打开手电筒,在笔记本上给同行的小梁写下了这样的交待:
    小梁 :
    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怎么也睡不着。人有旦夕祸福,万一我发生了不幸,千万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、孩子知道。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平安信。我在哪里发生不幸,就把我埋在阿里……
    这一夜,孔繁森终于挺过来了。他,没有倒下。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,阿里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在地委和行署的领导下,终于战胜了雪灾,全地区没有冻死、饿死一个人。但这场雪灾毕竟也给阿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。
    这一年7月,孔繁森在北京,参加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,7、8月份的北京正是酷暑季节,孔繁森顶着似火的烈日,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汇报灾情。
    在北京的20多天里,孔繁森先后跑了十多个部门,每到一处,他都把记录阿里灾情的录像带放给有关同志看,一边放一边讲灾区群众的困难,说那里条件的艰苦,谈建设防灾抗灾基地对阿城的特殊意义,人们无不为他的一片赤诚所感动。阿里的灾情引起有关负责同志的重视,破例为阿里解决了一大笔救灾款和项目资金。在孔繁森等地委。行署一班人的带领下,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。1994年,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l.8亿元,经1993年增长37.5%,国民收入超过 l.1亿元,比上年增长 6.87%。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,正在这雪城高原上成为现实。
    三个藏族孤儿,90O毫升鲜血。他向人民奉献的是比血还浓的炽热情感,是博大、深沉和无私的爱。摆在记者面前的,是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一张献血证明,上面写着:兹有孔繁森同志于1993年曾先后三次来我库自愿献血 900毫升,已按医院规定付给献血营养费 900元整。1992年,拉萨市墨竹卡等县发生地震,当时在拉萨任副市长的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。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,三个失去父母、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曲尼、区印、贡桑喊着扑到他的怀里。孔繁森抚慰着三个孩子:党,就是你们的亲人。一定会让你们有吃,有衣穿,有房子住,还要送你们上学。不久他再次来到这里,决定亲自承担起抚养这三个孤儿的责任。尽管孔繁森自己家庭负担比较重,但每次下乡,他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,往往刚过半个月,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,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了。收养孤儿后,经济上更加桔据。过去他一个人,生活上能凑合就凑合,可他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。1993年春的一天,孔繁森悄悄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,要求献血。护士看他那已经斑白的鬓角,婉言劝道:“您这么大年纪了,不适合献血。”孔繁森连忙恳求道:“我家里孩子多,负担重,急需要钱。请帮个忙吧!” 护士见孔繁森的如此恳切,只好同意他的请求。殷红的鲜血,从孔繁森的体内缓缓流进针管。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,是从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!是清贫的,同时也是富有的。他拥有人世间最美好的心灵。最丰富的情感,最高尚的精神境界。谁能说得清,像这样的事孔繁森做了多少件。有人说,他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邦锦花,洒满草原。也许在有些人看来,这些事太普通,太平凡了。然而,就像那奔腾浩荡的雅鲁藏布江,最初的源头不过是阿里高原上的一条小溪,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,铸成了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高贵和伟大。“冰山愈冷情愈热,耿耿忠心照雪山。” 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诗中所写,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,献给了党的事业。他对藏族同胞的爱,对祖国人民的爱,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,那样地纯洁,那样地深沉,那样博大。他始终在努力实践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:“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,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。” 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发生了。 1994年11月29日,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,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,时年50岁,噩耗传到阿里,传到拉萨传到山东,人们简直不敢相信。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,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:一是他仅有的钱款――8. 6元;一是他的“绝笔”一去世前十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 12条建议。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,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!雪山含悲,江河呜咽。许多人站在孔繁森的遗象前泣不成声,泪如雨下。数不清的哈达敬献在灵前,堆得像洁白的雪山。一位藏族老人匍匐在孔繁森的灵前,大声喊:“孔书记,您不该去呀!您对阿里恩重如山,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厂“一尘不染,两袖清风,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。二离桑样独恋雪城,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。” 一幅幅低垂的挽联,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,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。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、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,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,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、神奇的土地,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中共河南省唐河县纪委 唐河县监察局 版权所有  工信部备案:豫ICP备09044314号  豫公网安备 41132802000231号